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老朋友死後這樣說:“現在貝索先我一步離開了這個奇異世界,沒什麼大不了的。像我們這樣的人……清楚過去、現在及未來之間的差異僅僅是一種持續性的幻象。”
New evidence continues to suggest that Einstein was right – death is an illusion.
不斷有新的證據來證實愛因斯坦這個說法:死亡是一種幻象。
世界是客觀的獨立存在,我們傳統的思考方式正是基於這個信念。然而,大量經驗事實恰恰證明了一個相反的觀點。
我們認為生命形式只是碳的運動和分子的組合——我們有那麼一段時間活著,然後在大地中腐爛死去。
我們相信死亡,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被教育說人是會死的;更因為我們將自我與身體聯繫到一起,我們知道身體會死。故事就到這里為止吧。而生命中心論——一個關於萬物的全新理論——告訴我們或許死亡並非我們想的那般是一個終結。讓人驚異的地方在於,如果你把生命與意識等同看待,你就能解釋科學上的一部分重大謎團了。
例如,你可以解釋為什麼是觀測者決定了時空——甚至物質本身的性質;你也可以搞清楚為什麼自然規律、力以及宇宙常數在生命形式中表現得這般精確。
直到我們認識到頭腦中存在的宇宙,並試圖去理解現實會拐出一條通向虛無之地的路後,一切將會變得明晰。
想像“外頭”的天氣:你看見的是藍藍的天,而頭腦中的細胞可以發生改變,讓天空看起來是綠色或紅色的。事實上,通過基因工程手段,我們很有可能讓紅色的東西震動或發出聲音,甚至可以讓你變得想和鳥類做愛。你認為是明亮的東西,可以通過改變你的大腦電路讓它看起來是暗淡的;你感覺悶熱潮濕,但是熱帶青蛙可不這麼覺得,它們會覺得又冷又乾。這種邏輯幾乎同樣適用於一切。
結論:沒有意識的話,你所見到的就不會顯化。
事實上,透過那層包裹大腦的頭骨,你看不到任何東西,雙眼不是通往世界的入口。當下你看到和經歷到的一切——甚至你的身體——是在大腦中產生的一股信息旋流。根據生命中心論的說法,時空並非如我們想像的那般堅硬、冰冷。試著在空氣裡擺擺手——如果你拿走了一些東西,有留下什麼麼?什麼都沒留下。時間也是一樣的道理。
時空僅是將一切整合到一塊的工具。
來看一下著名的雙縫實驗。科學家們觀察到,粒子穿過有兩個縫隙的障礙物時,粒子就像一顆子彈那樣穿過了兩個縫隙之中的一個。可如果你不觀察它,它就像一陣波,可以同時穿過兩個縫。粒子怎麼會知道你有沒有在註視它從而改變自己的運動方式呢?
答案很簡單:現實是一個與你意識相關聯的過程。
再來看看海森堡著名的不確定性原則。如果確實有那麼一個世界,粒子在其中彈跳,那我們就可以測量出它們的所有特性了。但不可能有這麼回事。例如,一個粒子的確切位置和動量是不可能同時測得的,所以你要測量的量與粒子為什麼會有關係呢?兩個糾纏態的粒子又怎麼能在一瞬間與銀河兩端相連接,彷彿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
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們不只是“在那裡存在”——時間和空間僅僅是我們頭腦中的工具。
在無限的世界沒有死亡這一說法。
永生不意味著永遠存在於時間中,而是越過時間之外的駐留。
我們用線性思維來思考時間,這種思維方式與近些年來一系列的實驗結果也是相悖的。 2002年,科學家指出光子能預知它們遠在天邊的同胞在未來的行動。科學家們對一對光子進行了溝通測試。他們讓一個光子先完成旅行——它還沒決定好是要以波的形式還是粒子的形式“出遊”。研究人員拉長了另一個光子與探測器之間的距離。為防止它成為粒子,研究人員可以在其中添加一個擾碼器。不知怎麼地,在研究人員還沒進行這些工作前,要“旅行”的光子已經清楚接下來要發生的了,它瞬間跨越距離,彷彿兩個光子之間不存在任何空間和時間。甚至在它的同胞還沒遇到擾碼器的情況下它們就決定不以粒子的方式運動。這個實驗是如何設定的並不打緊。要緊的是我們的思想和知識決定了它們的運動。
接連不斷的實驗證明了這些“觀測者依賴(observer-dependent)”效應。
離奇吼?再來看看又一個近期發表在著名科學雜誌《科學》(作者:雅克布等,315,966,2007)上的實驗。法國科學家將光子捕獲進了一台儀器,發現它們的一些行為可以逆向改變過去一些已發生的事。當光子經過儀器中的一把叉子,撞上分束鏡的那一刻,它不得不決定是以粒子或波的形式運動。接著,光子經過了叉子後,實驗人員隨意切換著第二個分束鏡的開合。跡象表明觀測者在那個點上做的決定直接影響了之前粒子經過叉子採取的行動。
就在那個時候,實驗人員選擇了他的過去
我們自然是活在同一個世界中的。但是批評家聲稱粒子運動僅限於微觀世界。可這個“兩個世界”的觀點(即,其中一個為微觀生物設計了一套自然規律,另一個為宇宙間餘下的生物設計了另一套)無足取信,且受到了世界各地實驗室的挑戰。幾年前,研究人員在《自然》(Jost et al, 459, 683, 2009) 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了量子運動擴展到日常領域。一對振動的離子被誘導至互相纏繞,把它們遠距離(按照愛因斯坦的說法,“幽靈似的超距離)分離,它們的物理性質也結合在了一起。還有一個採用巨型分子“巴
基球”的實驗,同樣表明量子的現實超越了微觀世界。2005年,KHC03晶體展現了半英寸高的糾纏的脊線,量子也可以躋身於宏觀世界。
我們通常認為電影《星際迷航》中是虛構的,從而拒絕平行宇宙這個觀點,可是不止一項科學事實可以用來支撐這個說法。量子物理學一個眾所周知的方向是指無法絕對預知觀測結果,恰恰是存在許多可能的觀測結果,每個結果對應著不同的可能性。其中一個主流的“多重世界”的說法,稱每一種可能的觀測結果對應著一個迥異的宇宙(即“平行宇宙”)。有數不清的宇宙存在,一切有可能發生事,在某一個宇宙空間裡都在發生。在這些情境中死亡壓根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存在過。
不管它們任何一個發生了什麼,可能宇宙都同時存在。
生命是一場冒險,超越了我們一般的線性思維模式所能理解的範疇。因而當我們死亡,我們並不是進入了充滿隨機性的台球巨陣,而是進入了不可避免的生命巨陣。
生命有一個非線性的維度——好比一株多年生的花朵在平行宇宙花開花落,反反复复。
“絕大多數的人,都受到了感官的影響,”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說,“感官強烈驅使我們的頭腦,讓我們覺得空間和時間的牆體看起來堅不可摧,這樣草率
地指出世界的局限性是愚蠢的。“
本文來源於:http://www.awaker.net

arrow
arrow

    music20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